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集团要闻 > 新闻动态
重庆再添打卡点,穿山穿楼穿长江城轨快线27号线穿江隧道全段精准贯通

  • 来源:
  •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5日,倍受关注的“长江上游轨道第一隧”城轨快线27号线穿江隧道全段精准贯通,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重庆市铁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虎,副总经理何川,集团相关部门、27号线项目部和参建单位负责人以及中央、市级主流媒体记者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穿江隧道作为27号线的重要控制性节点,重庆市铁路集团联合由承建单位中铁一局、设计单位中铁二院等参建单位组成的技术团队,攻克了超深竖井安全始发、江底深槽破碎带、裂隙水发育、高水压密封掘进等技术难题,填补了长江上游穿江隧道在该领域的空白。


全国轨道交通最深盾构始发井 精准吊装放异彩


穿江隧道连接重庆渝中、南岸两大主城核心区,与长江中下游不同,重庆长江两岸重庆主城长江段两岸高楼林立,岸滩高差大,河滩狭窄,呈“V”型深切河谷,隧道穿越江底,岩层破碎,裂隙发育,渗透性强,江水与隧道连通,最大水压达0.7MPa。隧道从江底穿越,需解决江底安全覆岩厚度需求大与车站埋深要求浅的技术矛盾,以最小覆岩仅8m的极限厚度穿越江底深槽段,致使穿江隧道盾构始发井深度达83米(相当于27层楼高度),为全国轨道交通领域盾构始发井深度之最。

超深竖井、狭小空间内大直径大吨位盾构吊装,严格落实“控摇摆、可视化、多重接力、统一指挥”方针。吊装设备应用新型防缠绕钢丝绳,竖井多部位增设可视化设备,作为操作司机的“千里眼”,360°全景实时反馈,助力盾构机顺利吊装。


“无感穿越”长江黄金航道 国之重器大显神威


项目团队量身定做大国重器“渝江号智能双模盾构机”,开挖直径φ8.83m,总长135m,总重1350t,在国内在建的轨道交通盾构机中属于巨型的“钢铁穿山甲”。

首次采用具备“一键切换”功能的智能双模盾构,可迅速实现泥水盾构与土压盾构的模式转换。穿越江底破碎带时,出现直径约60公分的大粒径孤石,堵塞排浆管道,一键切换到土压模式,破碎后经过螺旋机排出,实现了江底盾构机模式快速切换。针对性研发高性能的环保型高分子同步注浆材料,解决了常规浆液抗动水冲刷性能差、浆液体积收缩率大等问题,从源头上避免了江底0.7MPa高水压环境下隧道姿态难以控制及管片上浮问题。同时创新性搭载了便携式超前地质预报系统,通过接收盾构机刀盘破岩产生的震动信号实现对前方地层的预报,及时调整掘进速度、纠偏盾构姿态;智能化仓压预警系统快速调整泥水仓压与江底水压的平衡。正因如此,最终实现了长江堤岸、滨江路零沉降,盾构“无感穿越”长江黄金水道。

 

“绿色工地”守护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泥水分离设备引注目


施工场地临近长江,为维护滨江旅游环境、保护长江水域生物多样性,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在重庆市率先投入两套新型环保泥水分离设备,实现了盾构废渣资源化利用、管道输送泥渣减少碳排放、废水循环利用,努力打造“绿色工地”样本项目。

未来,身临穿江隧道,河床上水流徐徐、碧波粼粼,长江黄金水道动能愈加澎湃,河床下轨道交通平稳运行,长江航道正常通行,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形态。


数字化赋能 成功打造首批重庆市智能建造项目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公布的“三星级智慧工地”、第一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27号线穿江隧道项目榜上有名。

在隧道盾构施工过程中,重庆市铁路集团积极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迭代升级,推动智能建造技术落地应用,依托智慧化、数字化盾构管理系统,能够围绕盾构施工风险、进度、工效等核心管控要素,打造了数字现场、风险智能预警、施工过程管控、进度效益管控四大功能模块。其中,针对穿江隧道高水压突水、岩层破碎、管片上浮等风险,平台构建了风险智能预警模块,能够对地质、环境、施工、设备等各类风险进行预警提示并短信推送,实现一体化智能化管控,确保及时发现与处置各类风险隐患;针对工程中十分关注的进度、工效等方面,平台提供了施工过程管控和进度效益管控模块,能够实时监测装备施工,自动统计分析进度效率,为施工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接下来,重庆市铁路集团将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部署,聚焦构建重庆都市圈轨道交通快线网络体系,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运营步伐,努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和行业影响力的示范标杆工程,助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全长56km,横跨重庆主城都市区东西向三大槽谷,设计时速140公里,以快线形式串联起重庆重要门户枢纽,包括三个铁路客运站(重庆东站、重庆站、沙坪坝站)、三大商圈(南坪商圈、大坪商圈、沙坪坝商圈);同时,全线设15座车站,换乘车站13座,实现了城市内外交通快速转换,提升了轨道交通效率,被称为“换乘之王”,线路两端与市域(郊)铁路贯通运营,建成后将极大缓解重庆轨道线网东西向客流压力,有力推动“轨道上的都市区”建设。